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动态

Per Hogselius教授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做系列学术报告

2023-10-23
应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简称科学史所)邀请,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科学技术与环境史系教授Per Hogselius于2023年7月到科学史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科学史所和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上做了三场学术报告。科技史综合研究室主任姚大志研究员主持了前两场学术报告。

第一场学术报告的主题是《中亚的隐性融合:通过技术基础设施看区域的形成》(The Hidden Integration of Central Asia: The Making of a Region through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s)。Hogselius教授重视从技术史视角考察世界历史。他指出,不应该将中亚仅仅理解为自然地理概念,而应该从技术史的视角来思考中亚地区的建构,在考察水路网、铁路网、电网,以及天然气管线等技术因素后,发现了基础设施对该地区的“隐性融合”。这些基础设施或技术系统,塑造了新的地理图景,意义更为深远。

在第二场学术报告中,Hogselius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全球技术史中的小国角色》(The Role of Small Countries in the Global History of Techonlogy)。通常来说,人们读到的历史,往往是大国的历史,而小国则是作为大国的从属角色出现的。Hogselius教授认为,小国对于理解全球技术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究竟什么样的国家算是“小国”?或许可以通过人口、版图面积、GDP或贸易量等诸多指标进行考量。一些小国具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在“全球创新指数”中,瑞士、瑞典、荷兰、新加坡、芬兰、丹麦都名列前茅。在历史考察中,人们不应该忽略小国的作用,相反需要着重探讨小国与大国之间的互动,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而全面地理解全球技术的创新、转移与传播。

Hogselius教授最后一场报告题为《东欧的创新体系》(Systems of Innovation in Eastern Europe),在第十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上所做。他认为,1989年到1991年之后,东欧绘制的资本主义蓝图影响了其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建设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大量非必要系统性部门遭到破坏。对照近年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与东欧相关创新改革,具有一定时代意义。

Hogselius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技术史国际科技交流史。他主持的研究课题涉及战略性自然资源的供应危机,关键基础设施技术的跨国转移和扩散,重要能源和关键技术在地缘政治关系中的影响力,以及国际创新体系和跨国科技交流等。他曾多次访问科学史所,并与国内学者开展合作研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