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方式
所内IP访问
点击此处进入《申报》、《中央日报》(1928-1949)检索界面
点击此处进入《大公报》(1902-1949)检索界面
数据库简介
中国近代报刊数据库是由台湾得泓信息资讯有限公司推出的数字化中国近代报刊资料库。
(一) 申报
《申报》全称《申江新报》,是旧中国在上海出版的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英国商人美查创办,1907年归席子佩所有,1912年由史量才接办。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日伪把持。1949年5月27日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但由于年代久远,仅上海图书馆藏有全份(略有缺失),也因纸质泛黄发脆,不易保存,难以使用。为此50年代至60年代中央和上海市文化宣传部门曾多次想将它影印,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1981年上海市出版局批准由上海书店影印。自1982年开始筹备,至1987年10月全部完成。上海书店为了把《申报》印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除得到上海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外,还向北京、南京、桂林、常熟等地图书馆配补齐全,又对原报油迹、污损之处进行修描。为了使影印本能长期保存,又向有关厂商专门订制了优质纸和优质装订材料。
《申报》数据库收录了《申报》从1872年创刊至1949年停刊共25,600号,档案数量共27,000笔以上。
(二) 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于1928年2月创刊于上海,几经迁徙,至1949年迁到台湾为大陆出版时期,共出报达22年。该报为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时期(1928-1949)之代表性喉舌,也是兼具官方及权威性之媒体,其后接续在台湾出版之时间,堪称当今全球中文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媒体。《中央日报》大陆出版时期之内容刊载了全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法律以及社会等珍贵新闻,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及参考价值。另外,更掌握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脉动,扮演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纪录了30至40年代中华民国与世界互动的轨迹,更可藉以一窥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二战与内战的各项事件史料,值得关心中国问题的学术、教育与研究机关典藏利用。
(三)大公报
1902年,满清正红旗人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报名释义"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100多年来,《大公报》以文人论政、文章报国为己任,成为迄今为止全球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也是公认的文人办报的典范。
《大公报》经历了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是记录中国近现代史最全面的报纸,也是推动这段历史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报纸之一,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八年抗战期间,《大公报》辗转沪、汉、渝、桂和香港,六次迁馆,绝不在日寇铁蹄下出版一天。大公报人"吃下砒霜,毒死老虎,以报国仇"的民族气节,不仅赢得中国人民的尊重,更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1941年授予《大公报》最佳新闻事业服务荣誉奖章。《大公报》是迄今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中文媒体。香港《大公报》创刊于1938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大力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报道祖国建设伟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公报》为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发挥了舆论先导作用。香港回归后,《大公报》与港人同呼吸、共命运,忠实地记录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为香港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该数据库收录了《大公报》天津版(1902.06.17~1949.01.15)、上海版(1936.04.01~1949.12.31)、重庆版(1938.12.01~1949.12.31)、香港版(1938.08.13~1949.12.31)、桂林版(1941.03.15~1944.09.09)、汉口版(1937.09.18~1938.10.17),以及《重庆大公晚报》(1944.09.01~194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