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5日上午,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举办主题为“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2025届毕业座谈会暨“书记所长听我说”座谈会。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力、副所长(主持工作)关晓武研究员、2025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辅导员及导师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所务委员李亮主持。
会议现场
座谈伊始,赵力回顾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整体进展。她指出,本届 15名毕业生中,有人奔赴基层成为选调生,有人加入高校与科研院所,也有人投身中小学科学教育或继续深造。“大家把脚步迈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这本身就是对国家责任的最好诠释。”赵力书记勉励毕业生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寻找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结合点。针对在读生,她提出“要精准对接国家需求、系统塑造价值观念、持续加强能力建设”三方面要求,强调“从入所那天起,就要思考如何将个人选择融入国家需要”。
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会议特设“科学家精神传承”环节。在读博士生白育坊讲述了李俨、钱宝琮两位先生的治学故事,生动展现了前辈的作风与学风,引导同学们在历史典范中汲取奋进力量。
白育坊讲述老科学家作风学风故事
随后,六位毕业生代表依次发言,深情回顾在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刘苗回忆夏令营中“李亮老师在北京古观象台冒雨讲解天文仪器、付老师能够精准叫出每位同学名字”的细节,感慨“研究所‘一师带一两人’的培养模式让学术训练更扎实而深入”;刘宇涵讲述在雁栖湖校区接受“两弹一星”精神浸润的经历,并分享即将赴小学任教的规划:“虽无法继续做前沿研究,但我要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种子”;孙伟航、王申奥等同学则感谢研究所提供了“扁平化管理、工位制度、图书馆资源”等完备保障,感念导师“一字一句改论文”的严谨指导。
毕业生代表发言
互动交流环节中,毕业生崔晋分享从“数学跨界科技史”的求索心路,在现场引发热烈共鸣。在读生任锦烨、尹姜旭珊就“兴趣与国家需求的平衡”“博士后阶段的职业规划”等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互动。辅导员、导师代表郭园园寄语同学们运用“数学思维”把握人生坐标:“要给自己设定下限,坚守原则;也要设定上限,勇于挑战,在逆境中磨练本事。”
认真听取发言后,关晓武代表研究所首先向全体毕业生致以热烈祝贺,高度肯定了同学们在学期间展现的学术素养与责任担当。他勉励全体学生要做好学业职业规划,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要以行动落实规划,并要做好时间管理,善用数字化工具和研究所的资源条件,不断提升效率、提高能力,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会议最后,赵力用三句话为毕业生送上祝福:“研究所是永远的家,要常回家看看,给家里送更多的喜讯;牢记同学之间的手足之情,相互帮助、相互鼓励;成功属于不畏艰辛的攀登者”。
本次座谈会通过主题分享、典型示范与互动交流等多元形式,既畅通了师生沟通渠道,也进一步深化了“把个人理想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育人理念。通过“书记所长听我说”座谈会,将思政工作从宏大叙事落到具体行动与日常细节之中,实现了价值引领、学术训练与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为研究所高质量推进“大思政”建设注入了持续的动能。
活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