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往事多存高见,编史实为思来者 |
罗桂环 |
自然科学史研究 |
2005 |
| 银杏古今 |
罗桂环 |
生物史与农史新探 |
2005 |
| 唐宋时期的畲田与畲田民族的历史走向 |
曾雄生 |
古今农业 |
2005 |
| 析宋代“稻麦二熟”说 |
曾雄生 |
历史研究 |
2005 |
| 直播稻的历史研究 |
曾雄生 |
中国农史 |
2005 |
| 下粪耧种发明于宋代 |
曾雄生 |
中国科技史杂志 |
2005 |
| 论小麦在古代中国的扩张 |
曾雄生 |
中国饮食文化 |
2005 |
| 宋代的城市与农业 |
曾雄生 |
宋史研究论丛 |
2005 |
| 宋代岭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稻作农业 |
曾雄生 |
生物史与农业史新探 |
2005 |
| 汉方医学古方派的代表人物吉益东洞 |
廖育群 |
大韩经络诊断学会志 |
2005 |
| 为历史学辩护——读马克?布洛赫的《历史学家的技艺》 |
韩健平 |
科学文化评论 |
2005 |
|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 |
张柏春 |
当代中国史研究 |
2005 |
| 南怀仁所著《仪象图》的部分西方来源 |
张柏春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2005 |
| 发现技术的传统——技术史学科简介 |
张柏春 |
科技中国 |
2005 |
| 中德科学史合作研究 |
张柏春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
2005 |
| 谈花本提花机 |
赵翰生 |
科学月刊 |
2004 |
| 一段飘逸的历史——漫谈桑蚕丝的历史 |
赵翰生 |
生命世界 |
2005 |
| 牛津版《技术史》及其中译本大厦是怎样架构起来的 |
阎康年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
2005 |
| 1985年以来国外国外在华专利活动分析 |
王义超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
2005 |
| 1985年以来国外国外在华专利活动分析 |
王义超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