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世界科技史研究室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徐冠勉博士于7月8日来科学史所作学术报告,题目为“南洋天工:17世纪巴达维亚糖业革命”。此次报告为世界科技史研究室“中国与世界”系列报告的第1讲,由陈巍副研究员主持,吸引研究所内近20名学者参加。
徐冠勉的报告目的在于与已有的强调17世纪前叶加勒比海地区围绕大规模种植业出现的知识生产,即“大西洋科学史”进行对话。徐冠勉认为学界尚未注意到近似时期的南洋也出现了类似的科学知识生产和制度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天工开物》汇集的技术通常被认为是晚明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被认为是仅适用于中国社会的小农、小作坊式生产模式。通过揭橥当时巴达维亚的科学期刊、乡村糖业档案等丰富史料,徐冠勉讲述了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全球贸易布局中,由来自中国的掌握技术者和来自中国或本地的劳工构成高度资本化、组织化的种植园经济结构。通过对这一技术-经济体系进行详细观察,在重农思想和商业利益影响下、受过近代学术训练的学者对中国人实践的制糖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记载,这为我们返观中国传统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多细节。
报告把探讨中国科技史的关注点向本土以外的南洋移动,运用翔实史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技术与经济形态、文化、族群等影响因素互动的思考路径,为听众留下深刻印象。与会学者就“革命”一词的确切含义、传统制糖技术等话题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