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网站地图| 留言反馈|内部网站|English|中国科学院|新版网站
中国民用飞机发展的艰辛路——第二十三讲科学技术史大讲堂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12-07-14

 

201271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成智教授在自然科学史所401会议室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题为“中国民用飞机发展的反思”。李成智教授主要讲解中国航空工业布局与国外差距,中国民用飞机发展简况,中国民用飞机发展项目的三次启动,中国民用飞机航空政策的反思,民用飞机国家战略探讨等内容。

最近,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不少可喜成绩,公众对航天的关注也远高于航空。李成智的这次讲座,让大家认识到了航空飞机发展的难度。“航空飞机比航天飞机的难度要大得多。”李成智如是说,“航天飞机的发动机不需重复使用;航天飞机的发动机最多使用30分钟;航天飞机也不需要太多的乘客。航空飞机则不同,它的发动机最起码要使用上万个小时;且民用航空飞机还需考虑到有很多乘客。”

李成智从1957417日中国航空工业初步建立讲起,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配合朝鲜战争修理各种飞机。之后,他依次介绍中国第一批六大企业,哈飞、沈飞、昌飞、120厂、410厂和331厂。在“二五”计划之后,中国航空工业与国外差距拉大。李成智教授还详细总结了1978年前民用航空飞机发展的特点。李成智解读了运7、运8、运9、运10、运11、运12等机型的命运,并结合当时中国的三大项目,分析这些机型命运背后的原因和损失。航空工业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曲折而多舛,它走向自主强盛之路还有很长。

 

说明: D:\IHNS\科普\科普大讲堂\大讲堂\2012\第二十三讲\photo\DSC_4874.jpg

李成智教授在做报告

说明: D:\IHNS\科普\科普大讲堂\大讲堂\2012\第二十三讲\photo\DSC_4868.jpg

张柏春研究员主持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