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网站地图| 留言反馈|内部网站|English|中国科学院|新版网站
科学传播
站内检索
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十二讲成功举行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1-07-08

201175日下午14:30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十二讲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1会议室成功举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苏荣誉研究员以《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范式和问题——一个科学史鸟瞰》为题做了精彩演讲,演讲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罗桂环研究员主持。

苏荣誉研究员首先对“范式”的概念进行了说明。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美国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库恩认为“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将范式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标志,并且认为,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不断进行新旧更替,科学革命就是旧范式向新范式的过渡。美国学者瑞泽尔(GRitzer)对“范式”一词作了较为准确的定义,主张范式就是某科学对研究主题的基本意象,范式界定应该研究什么问题。同时认为,每种范式只专注于社会实体的某一特定层次,现存的范式具有片面性。

我国古代青铜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技术和艺术的集合体,也是重要的古典文献。苏荣誉研究员对青铜器研究历史范式进行了回顾,商周青铜器的早期研究可上溯至宋代,留存下来的金文著作,重要的有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20世纪以来,古代青铜器成为古文字学、历史学、艺术史、考古学(科技考古)、技术史、文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研究对象。例如,王国维先生对传统的金石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两重证据法,也就是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我国历史。郭沫若先生在旅居日本期间,出版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对于关于青铜器铭文的传统研究进行了整合。我国“考古学之父” 李济先生,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长期主持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对殷墟铜器的类型、纹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苏荣誉研究员表示,通过回顾中国古代青铜研究的历史,以科学范式比照,可以看出若干研究取向、方法论和目的中的某些问题,比如,技术的限度,青铜器的起源与传播、材料与产地,需求和技术之间的互动等诸多问题。我国青铜器的发生,大概要比西方要晚10002000年,关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现在目前还是一个谜,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课题。他进一步主张,大的学术进展和范式的转换与融合有密切的关系,新的突破当然也赖于新的研究纲领和方法,需要打破旧范式,进行范式间的融合。

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下一讲将邀请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郭书春研究员作报告,报告将于722日(周五)下午14:30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401会议室举行,题目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刘徽》,敬请关注。

 

苏荣誉研究员作报告

(科研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