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资源

史语所数位典藏资料库整合系统

访问方式

公开访问(高清图像需申请)

点击此处进入整合系统

点击此处进入考古资料数位典藏资料库

点击此处进入简牍字典(汉代简牍)数据库

点击此处进入甲骨文拓片数位典藏

点击此处进入青铜器拓片数位典藏

点击此处进入汉代石刻画像拓本资料库

点击此处进入佛教石刻造像拓本资料库

点击此处进入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网)数据库

点击此处进入内阁大库档案数据库

 

数据库简介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是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负责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机构,1928年成立于广州。1997年,语言学部分独立为语言学研究所。因傅斯年、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罗常培、李方桂、董作宾、梁思永、劳榦、周法高、严耕望、石璋如、芮逸夫、全汉昇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研究员,并取得了殷墟等处考古挖掘、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研究、全国各省方言调查等重大学术成果,而成为世界学术界瞩目的重镇。同时,史语所积极整理出版所藏学术材料,扩充数字环境,期以建构世界汉学研究的平台。

“史语所数字典藏数据库整合系统”(IHP Digital Archives Online)含括本所历年所建置之数字典藏成果,内容包含考古资料、简牍字典(汉代简牍)、甲骨文拓片、青铜器拓片、汉代石刻画像拓片、佛教石刻造像拓片、辽金元拓片、五代及宋拓片、善本古籍、印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内阁大库档案等12个数据库,近 64.2 万笔数据。藉由本系统,用户可以进行跨数据库查询,一次查询原本分散在各数据库的内容,提升查询的速度和方便性。用户也可以针对单一数据库进行更深入的进阶查询,在广度及深度上皆能满足不同查询需求的使用者。另外,本系统也增加了若干工具,如查询结果分析、会员收藏、影像比对、数据引用及输出等,方便使用者进一步利用检得的数据。

1、考古资料

“考古资料数位典藏资料库”是一个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工作成果为主的考古数据库,目前开放查询的部分以本所考古报告及相关出版品已发表的材料为限。本系统的特色有二,其一为采取考古学的系络关系,而分为遗址、遗迹、遗物三个子数据库。其二,本系统也收纳各种媒体数据,包括与考古工作及研究相关的各式照片、记录,且不限其数字化后为影像、声音、记录像片等媒材形式,皆收录在本系统的影像数据库中。

2、简牍字典(汉代简牍)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丰富的汉代简牍与共出文物,数量约13千余枚。其中以1930年出土的居延汉简为代表,此外也收藏部份罗布淖尔汉简、敦煌汉简,及武威剌麻湾汉简。这些珍贵的汉代文书呈现当时边塞地区移民垦殖、烽燧、邮驿、屯田戍卫的情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被誉为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界四大发现之一。

“简牍字典—史语所藏居延汉简数据库”收录历年来史语所汉代简牍数位典藏成果及《居延汉简》出版内容。以开放的角度协助用户查询简牍数据、字形图像,是一个能检索字形、书写特征、形态,文字与文字关系、简牍与简牍链接的数字人文工具。

3、甲骨文拓片

本数据库所典藏者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之甲骨文拓片,约有四万余件,从来源来看,可将其分为考古发掘甲骨之拓片,以及后来购藏所得甲骨之拓片两类。目前本数据库所收录之甲骨文拓片书目有:《铁云藏龟四百种》、《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甲编.图版》、《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乙编.图版》、《小屯.第二本.殷墟文字.乙编.补遗》、《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丙编》等。此外,透过点选“实物数据”页面的典藏号,可链接到考古数据库获得更详尽的甲骨实物数据及影像。

4、青铜器拓片

青铜器拓片往往比原件易于辨识器物上的文字与图像内容,且许多拓片本身即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收藏者的题跋及钤印,使得这些拓片更具美学价值。本数据库之典藏对象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青铜器拓片,有质量精美的全角拓,以及数量庞大的铭文拓片。多为前所长傅斯年先生向收藏家吴式芬、刘体智、陈介祺等人购得;其中不少为著名拓工亲手拓制且慎重钤印者,如周康元、王秀仁、马子云,皆为一时之选。典藏品书目有:《善斋藏器全角拓本》、《谧斋金文拓本》、《北平孙氏读雪斋藏器拓本》、《雪堂藏金文》、《簠斋吉金拓本》、《彝器全角拓》、《故宫博物院器形拓本》、《小校经阁金石文字》等。

5、汉代石刻画像拓本

本数据库之藏品,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所收藏之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约有1500余件,这些拓本主要椎拓自山东、河南、四川、江苏等地所出土的汉代石砖构造之墓室、棺椁、祠堂、墓阙、碑等建筑遗存之画象石或画象砖。其中多数藏品,为民国17(1928)本所创建以来,至26(1937)抗战期间,由傅斯年、徐中舒、董作宾、劳干等前辈学者,透过赠送、交换、购买或田野调查时拓制而得。在这批拓片藏品中,有不少现今罕见的精拓本,较之目前国内外所出版图录更为精美、完整。尤其在50年代大陆地区历经文革之后,不少汉代石刻画象原石惨遭破坏或已荡然无存。这批早期的拓本,更可以协助学者在细部资料上提供不少左证,极具参考价值,可说是弥足珍贵。

1995年本所文物图象研究室成立,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的整理工作陆续开展,除不同版本优劣的比对与登录,对照相关著录,选择拓制较为精良的版本进行拍摄,并于2002年底出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汉代石刻画象拓本目录》一书。在此基础上,本计划规划建置汉代石刻画象拓本在线数据库。因不同版本之拓本包含不同的研究信息,具有不同的研究价值,因此悉将全数典藏品数字化。除了利于学术研究,也提供调件、流通之便,减少对珍贵纸质文物的损害。

6、佛教石刻造像拓片

傅斯年图书馆所藏佛教造像拓片为全台湾收藏最丰富者。这些拓片以中国为主,地区包括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四川和甘肃等,始自公元5世纪初,迄自民国,此外也有少数是外国的造像拓片,如日本法隆寺金堂释迦、药师等造像记。从拓片上的收藏印章来看,有的原为桂馥、端方、周星诒、徐乃昌、柯昌泗、潘祖荫、刘喜海等人的旧藏,其中以周、柯二氏为最。陕西耀县造像的部分则是本所石璋如先生田野调查时所购得的。拓片内容包括造像者之发愿文、造像缘起、法会的邑义人力组织,是中古时期重要的民间社会史料,许多原碑已不存,故拓片为唯一保存之遗物。

7、辽金元拓片

本数据库内容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辽金元三朝的碑拓为主,约2200幅。年代介于公元946-1382年之间,其中以元代(1260-1368)拓片占绝大多数,约1300幅,辽(907-1125)约220幅、金(1115-1234)约540幅,皆属于珍贵的历史文物。石刻分布地点以辽宁、山东、陜西、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居多,但原石出土地点不详者亦不少。拓片的类型包括墓志、墓碑、造像、经幢、诗词、道教、佛教、圣旨等,丰富多采;本所所藏哀册的拓片,质量更远胜于其他典藏单位。语文除汉字外,亦有梵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藏文、畏兀儿及八思巴蒙文书写者,数目虽然不多(约200幅),却是目前罕见的拓本,充分反映辽金元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现象,是研究中古音韵和辽金元史的宝贵资料。

8、五代及宋拓片

史语所于2015年度开始进行本所典藏五代及宋拓片之数字化工作,优先挑选墓志主题之拓片进行数字化建置。使用者可利用拓片题名、墓主、著作者、碑文纪年、出土地点、释文等进行搜寻,并进行不同复本之影像比对。同时,为因应其特殊需求,另规划有墓主数据检索功能,针对五代及宋的特色和墓志的特点拟定议题,以期使整合系统所涵盖之本所典藏品更为完整,功能更为齐全。

9、善本古籍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自民国十七年(1928)立所以来,即重视学术文献的搜集。历经已故傅孟真(斯年)所长、胡适之(适)院长等的规划,文献耆宿张菊生(元济)等先生的襄助,以及史语所同仁的努力经营下,七十年之间,搜藏了举世称羡的汉学图籍。傅斯年图书馆(以下简称傅图)重要典藏包括善本古籍 45,644 册,主要来源有: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院方拨存购自南京邓邦述氏“群碧楼”的藏书,共四百三十余种;二、民国三十五年(1946)教育部移交接收自日本北平东方研究所为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所搜之善本书,共一万五千余种,后经本所张政烺等人就该批藏书挑出本馆未有或具史料价值的著作七百余种运台;三、购自江安傅增湘「藏园」的部份藏书;四、民国五十七年(1968)洽购李宗侗(玄伯)散出之善本书百余种。傅图藏善本图籍以罕见者居多,复本较少(如北宋刊南宋配补本的《史记》、乌丝栏钞本的《三朝北盟会编》等)。主要为宋、元、明及清初刊本、稿本,以及名人批校本、手钞本、写绘本等。

10、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寨网)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所藏少数民族文书,多数系1920年代至1940年代间,由本所早期研究人员赴中国西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时所搜集而得。文书所属的族群概有布依、傣、苗、彝、纳西以及畬;文书所使用的文字,则包括了汉文、傣文、彝文、缅文、藏文、东巴文与格巴文等,庋藏数量约800余册。为增进上述少数民族文书的典藏利用价值,并达到永久保存之目的,本所民族学调查标本、照片与档案数字典藏计划于2002年开始进行文书的整理以及数字化工作,并透过数字扫瞄与数字拍摄等方式,将这批少数民族文书进行数字化。

11、印记

本資料庫的建置在於整合傅圖所有典藏之印記,並將傅圖典藏之善本古籍、拓片上原鈐之收藏家、鑑賞者、題識者等印記予以析錄,冀能獲取版本佐證、遞藏經過、印主梗概等,兼及篆刻之文字書法與藝術之美。

12、内阁大库档案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收藏的内阁大库档案,乃是宣统元年整修大库时,由其中移出的一部份。这部份档案当年险因”旧档无用”而遭焚毁;后来接管的历史博物馆又因经费短绌,就将其中较不完整的装入八千麻袋,以四千元卖给同懋增纸厂。民国十一年(1922)二月,罗振玉又以一万二千元买下,并雇人检视,将有价值部份印成《史料丛刊初编》十册。民国十三年(1924),罗氏留下一部份,把其余的卖给李盛铎。民国十七年(1928)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于广州,很想利用一些直接史料,从事研究工作。就在首任所长傅斯年先生的大力奔走下,史语所于民国十八年(1929)三月由李盛铎手中购入这批档案。同年五月史语所由广州迁北平,九月内阁大库档案的整理工作在午门楼上展开。

由于日本侵华,史语所将大部份档案与图书古物全都装箱南运。后华北局势转稳,一度将档案迁回,存放北海蚕坛内。傅先生命李光涛先生将档案择要装了一百箱,与图书古物再度南运。这一百箱档案随着史语所由长沙迁昆明,由昆明搬李庄。抗战胜利,史语所由李庄回南京。随后政局转变,史语所搬迁台湾,这批档案也由南京到了台湾。

全部档案共计三十一万一千九百一十四件。其中明代文书四千余件,清代档案三十余万件,包括内阁收录的的制诏告赦、题奏本章、朝贡国表章、内阁各书房处的档案、修书各馆档案、试题、试卷等,其中题奏本章占绝大多数。是研究制度史的重要材料,同时对于社会史、经济史或法制史等研究也很有价值。

1996年起,由史语所所属明清档案工作室承命开始将典藏之档案进行数字化工作,就个别文件建立详细后设数据以提供档案描述及检索途径,并运用技术,以数字扫描方式,储存档案图像。目前这项工作仍在进行中,但为尽早服务读者,自2001年三月起上网开放。一般读者可以免费浏览包含后设数据之目录;注册后取得账号之读者可进入影像数据库。